五、上学第一天
周一早上,自己做了黄油面包和牛奶作为早餐,Ed就开车送我去学校。社区离学校不算远,平时往返学校和家庭可以选择坐公交车。公交车的乘客很少,定点发车,是车身整体可以下降的沃尔沃客车,以方便残障人士上下车。乘车时可以买乘车卡,也可以上车买票,每次大约需要人民币5元钱。需要注意的是到站前要按座位旁边的红色按钮示意司机停车,下车的时候要和司机说谢谢。
学生告诉我,不单单是乘车,到银行、商店买东西,要先打招呼问一声好,当接收完别人的服务要说谢谢。随时随地要记得说please,在路上有陌生人问候,也不要惊讶,及时礼貌的回应。
学校九点上课,课前学生们都在学校免费提供的互联网电脑室上网。到校第一天的任务是学习学校规定和熟悉周围环境。前一周到达的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来到学校。新学生来自世界各地,以亚洲人居多,按规定同胞之间不允许使用母语。
笔试考试后进行的是面试,以确定学生的英语水平作为分班的标准。“尽管中国学生的词汇量都挺大,语法基本功也不错,但是口语普遍差一些,不敢开口说,是一个通病。”学院的校长,硕士毕业的埃文告诉我。
学校还有学生厨房,有冰箱、热水器、微波炉供学生在午餐时使用。另外还有免费的咖啡和奶茶,在学生中很受欢迎。
这一天参加了最佳学生的评选颁奖。凯培蒂语言学校每周对每个教室学生进行评选,由老师们集体评议出一名最佳学生,给与适当的物质奖励。在颁奖仪式上,学校还请回来雅思考试高分获得者介绍学习经验,以激励学生的进步。当学生拿着小小的礼物喜不自胜的时候,我们也为他们的进步由衷的高兴。
next
回家后是Jina准备的丰盛晚餐,其实西方的食物营养足够,可是没有那么多调料,花椒、八角、孜然都是“神秘的香料”,所以吃起来总是不如中国菜好吃,也难怪很多老外都喜欢吃“味道怪怪的中国菜”。
晚饭后,Ed和我们聊天,问我们一天做了哪些事情。Ed经常纠正我的发音,一本正经地告诉我降落伞叫做parachute,umbrella是雨伞不能够跳伞用。
第一天过得蛮充实的。
六、驾乘安全
在新西兰,有车的留学生比例不在少数,一方面,因为新西兰的车极为便宜,新西兰本国没有汽车产业,大多数从日本进口的二手汽车没有税费,相当便宜:一辆八成新的本田雅阁,合人民币3万余元。另一方面,新西兰的交通规则十分严格,并且是右舵左行,所以有必要专门的说说驾乘安全。
新西兰交通规定,无论坐在车的什么位置都必须系安全带,这让我养成了上车就找安全带的习惯,以至于回国后,一次打车,副驾驶坐位上没有安全带,坐起来很不舒服。当地人都非常遵守交通规则,只要看到人行横道上有人在行走,必须把车停下来,否则就是400新币的罚款。
其实车只是代步工具而已,几百新币一辆的汽车属于垃圾汽车,不能买,可是很多学生买了高档跑车,时常开车兜风,超速行驶,成为攀比的工具,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事情时有发生,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。2月18日,一则新闻报道又为我们鸣响了警钟:一个中国留学生违章开车撞死了一位年仅4岁的新西兰小姑娘。这不得不让我们再次提醒家长:不鼓励孩子买车,如果一定要买,要经过正规培训才能驾驶。在这方面,凯培蒂(kapiti)语言学院和当地的警察局合作为学生提供的交通规则讲座和参观、驾驶警车的活动就很受欢迎。
七、可爱的新西兰人
我的三脚猫的英语曾经在新西兰闹过好多笑话。新西兰人的咖啡都是不含咖啡伴侣的,除非特别指定。一次,我到麦当劳里喝咖啡,特别指定了带伴侣(奶油)cream的咖啡,但是单词我说错了,说成了带冰淇淋(ice-cream)的咖啡,一位店员疑惑的问我:你要这样的咖啡?我十分肯定的回答:“of course!”他随后在我的咖啡上面“咣当”挤上了冰淇淋。弄得我哭笑不得。不过味道还是不错。我后来把这个笑话告诉了语言学校的年轻老师,他们乐了,马上跑下楼,要试一下冰淇淋咖啡。
令我感动一件事情是刚到第2天的时候,我和同伴到海边玩儿,天要下雨了,到咖啡馆问路的时候才知道到寄宿家庭步行要半个小时,一位好心的新西兰人开车载我回到了寄宿家庭,没有要求任何的费用。
因为中国人在社区里比较少的缘故,在paraparaumu,我们这些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人就成了外国人,邻家的小孩子不知道从哪里学了说汉语,一大早跑来冲我喊“你好!”
我的学生vision的寄宿家庭里有个4岁的新西兰小女孩,金黄色的头发,大大的眼睛活脱脱一个洋娃娃,每天vision下课回家的时候,她会在家门口给vision一个拥抱。尽管个子刚刚高到vision的膝盖,可是每天都会对迎接vision回家乐此不疲。
这里要说明的是,新西兰人大多善良好客,只是和中国的生活习惯不一样,在和学生相处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误会。比如,新西兰人普遍都不重视午餐,一只香蕉,2个苹果就打发了,他们也会依自己的习惯给学生准备一个三明治作为午餐,或许在中国学生看来不够充饥,这时候一方面早上的高卡路里食品――黄油面包已经足够一天的热量。另一方面,和家庭多做沟通,让他们了解你的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