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新西兰留学几年,有一种感受很深,是关于人和动物的。
开始是在一个西方朋友的生日“派对”上。正当大家喜气洋洋地为主人唱生日歌的时候,一只小蜜蜂闯了进来,围着大家头上打转,快乐的歌声中混进了刺耳的“嗡嗡”声。大家的眼光都盯上这只小蜜蜂,并纷纷操起了各种“家伙”。我想它死定了,连我也瞅机会准备动手了。只见主人和几位同学将那小蜜蜂慢慢围住,七手八脚将它逼往墙角,接着主人用杯子罩住了它———可是,接下来,他们却小心翼翼地将之捧到阳台,让它飞回自由的天空中。
场内,惟一对此感到新鲜诧异的可能就是我这个新来乍到的中国人了。后来,我才逐步了解到,原来保护动物在新西兰是一项公共生活守则,在居民中已经蔚然成风了。无论是天上飞的,还是地上爬的,除了少数公认的有害类,都在保护之列。
鸟类可能是最幸运的了,当地不允许捕杀任何鸟类,所以小鸟特别多,我看到和听到的故事也特别多。
一次,我在一个华人的仓库里打工,仓库的米粒引来了大批麻雀。我的工友们讨论着,说麻雀煲汤最补,有的人就抓了几只,装在纸箱里。我看着心里也发痒。但过了一会儿,纸箱里的麻雀被一位洋监工发现了,他把我们骂了一顿,还指着电话说要报警,叫把麻雀放了。当时我心里很不是滋味,你何须吓唬人,警察怎会管此事?然而,没多久,我就听到一个消息:有一位刚拿到绿卡的华人,在自家的后花园捉了16只鸟把它们全吃了。过后,他把那些鸟骨鸟内脏用纸包着塞进垃圾袋里。殊不知那腥味引来一群流浪的狗猫,将垃圾袋扯破了,结果,将之飞得一地的鸟毛被一名警察发现了,那位华人被罚新币2000元。
鱼类和贝类就没有那么幸运了,它们毕竟是人类的一种重要食品。但是政府对那些喜欢钓鱼捉贝的人仍限定每次可捕的数量,特别是要求保护那些幼小的,为此规定各种鱼和贝达到什么尺寸才能捕获。所以,钓鱼的人就不得不记下一大串的鱼种和规定尺寸,还要带上尺子去量。如果违反了规定,后果是严重的。
有一天,我和几位台湾同学到海边散步,很意外地发现有许多扇贝被海浪冲到沙滩上。我们很快找到了塑料袋并开始搜捕行动。可是我们没有尺子,大家觉得也许用不了那么精确,来个目测就是了。临走时,一位同学还偷偷地捡起两只小扇贝装进裤兜里。回家的路上,我们的车子被警察截住,检查的结果是,我们抓到的50只扇贝,仅有4只符合规格,更不幸的是那两只藏在裤袋里的小扇贝也被发现了。只听见警察说了句:“你不觉得这小扇贝很可怜吗?”接着便是一张500元新币的罚单递到那位同学面前。晚上,我虽把那4只扇贝做成菜,但大家都感到食之无味。
螃蟹的命运则比较倒霉,谁让它是海鲜呢!当地宽阔的海湾是它最适宜繁衍的场所,抓螃蟹只限制数量而没有大小的标准。我很快就发现在海湾抓螃蟹很容易,觉得应该专业化些了,于是跑到渔具店里买专门捕蟹的笼子。可是那笼子的底部却有两个巴掌大的窟窿,这岂不是一个“活”笼?我很奇怪,老板解释说:这是当地政府的规定,让螃蟹有逃生的权利。OK,真妙!
我这些经历,在当地人的心目中是很普通的事,但从这些见闻中我深深感受到当地人爱护生物的良苦用心。现在,当我在海滩,在湖边,或是草地上,看到海鸟、野鸭、野兔成群结队围着游人索食的情景,对它们的爱就油然而生。这片异国土地的美丽风光,是和当地人这种对动物的爱分不开的。